淺談芬蘭食物

Alhubu
Oct 25, 2020

前言

很多人都嚮往在歐洲生活,而位於北歐的芬蘭更是不少人夢寐以求的移民國度。 但是,要離開自己熟悉的土地到他鄉生活是否想像中容易? 正所謂「民以食為天」,華人與其他民族比較,對「食」都十分講究。不少中國人即使到外國旅遊,都要到當地的中餐館食飯。移居外國數十年的華僑都經常流連於唐人街,為的都是尋找熟悉的味道。對於吃慣調味多變,菜式多樣的亞洲人來說,芬蘭美食可能會嚇人一跳。

在2020 的冬天,剛到赫爾辛基的時候,我經常被當地人問道覺得芬蘭的食物怎麼樣。 英國有炸魚薯條,意大利有比薩,瑞典有醃鯡魚*,芬蘭有甚麼聞名世界的美食呢? 相信不少人對芬蘭食物沒有概念。在當今世界飲食舞台上,芬蘭是一名寂寂無名的小角色。在赫爾辛基的街道上,我看到不少比薩店,Kabab店,中餐館,泰國餐廳,拉麵舖,甚至越南河粉店,但從沒有看到以當地美食作招徠的餐館。唯一一次看到的是在免費旅遊雜誌中推薦的鹿肉專門高級餐廳,一人消費最低港幣400元。看來芬蘭菜並不是窮苦學生可以品嚐到的。

在Vantaa的一間鄉村小酒吧,我好奇地問了一位跟我搭訕的芬蘭中午男人:「What is Finnish food?」。臉色泛紅的他想了一下,笑嘻嘻回答:「肉丸和馬鈴薯!」。這令我不禁懷疑他們是吃冷藏披薩的劣食民族。 在網上不乏對芬蘭菜的批評。某法國前總統曾嘲諷「英國菜是繼芬蘭世界上第二難食的食物。」前意大利總理Silvio Berlusconi也曾經公開揶揄他要「忍受」芬蘭的食物,以此來嘲笑歐洲食品安全局在赫爾辛基設立執委會的決定。雖然這傷害了芬蘭五百萬人的感情,這名總理的名字現在卻成為了芬蘭民族自豪感的象徵。事源在2008年的國際披薩賽事中,芬蘭的連鎖披薩店Kotipizza以煙燻鹿肉披薩打敗了意大利,奪下了冠軍。 為了挖苦那位意大利前總理,這款得獎作品被命名為Berlusconi,漂亮的反擊挽回國家的尊嚴。芬蘭人經常把這個故事掛在口邊,短短8個月我也聽了很多遍,可見這個北歐小國對他們的美食充滿信心。其實,無論芬蘭菜美味與否,不到外人評論。所謂美食,只是每個人兒時吃過熟悉的味道。只要芬蘭人自己喜歡便不是足夠了嗎?

芬蘭食物初印象

在首都住的第一個月,對芬蘭美食的印象仍然模糊,只認識肉桂包和北部人才吃的鹿肉。大學的自助堂食都離不開素食扒、肉丸 、番茄紅腰豆肉醬、比薩等。稍有芬蘭特色的只有逢星期四出現的小扁豆湯和薄鬆餅,和自助麵包區提供的黑麥麵包和 Crispbread。直至到夏天,我有幸去到北部與寄宿家庭生活,才對芬蘭美食有更深刻的了解。

國民美食一 : 黑麥麵包

芬蘭人的主糧是麵包和馬鈴薯,而最常食的麵包是黑麥麵包RuisLeipa。一片片薄切的黑麥麵包除了在早午晚三餐出現,也是方便美味的零食,比亞洲人的主糧米飯用途更廣泛。芬蘭人習慣在黑麥麵包上塗一層厚厚的牛油,再配上薄切的青瓜、火腿和芝士。時間趕急的話,黑麥麵包配牛油是不少人的簡便午餐。我寄宿的4人家庭每兩三天便消耗12塊,總共24片的黑麥麵包,消耗量非常驚人。這個深受國民愛戴的乾糧究竟有甚麼魅力?

它是一個神奇的美食。黑實實的黑麥麵包的外型不討好,口感非常結實, 味道帶微苦,需要大量咀嚼才可把粗糙的纖維吞嚥下去。對於嘴巴慣養吃鬆軟白麵包的人來說,第一次的嘗試必定是不好受的。起初我吃的第一口也難以下嚥,對它避而遠之。 可是,不知是否適應了當地的水土,多試幾遍後,一個個味蕾仿佛吸收了芬蘭人堅毅不屈的Sisu精神,逐漸培養出對黑麥麵包的喜愛。八個月後,我竟然捨不得RuisLeipa的味道,買了一大包黑麥麵包回香港! 長居芬蘭的印度好友曾說愛上了黑麥麵包的味道要花上一些時間......而他花了六個月。 時間的醞釀也為我打開了黑麥的世界。 我也差不多在半年後第三次食用它時,意外地發現它的味道沒有初次嘗試般差,第五次便覺得回味無窮。 每次在廚房看到它都心癢癢,醒過來便已經在細細咀嚼著北歐人的傳統味道,口裹徘徊著滿滿的黑麥香味。

國民美食二: 肉桂包

芬蘭人很喜歡Coffee break。早餐與午餐之間一次,下午餐一次 ,睡前又有宵夜,每天可以吃六餐! 典型的芬蘭下午茶是熱咖啡配Pulla,一種含有小豆蔻(Cardamom)的麵包甜點。不要忽略它在麵團上一點點黑色的點綴,小豆蔻是Pulla 的靈魂,沒有它便不成Pulla。

最經典的Pulla種類名為Korvapuusti 的肉桂包。 因其造型,它在芬蘭文中的意思是「摺疊的耳朵」。其次是芬蘭原創的香草吉士包Dallas Pulla和牛油甜包Voi Pulla 。 前者與美國的Dallas 市毫無關係,至於為甚麼有這個名字,當地人也不知道。雖然亞洲人會把肉桂包歸類為「麵包」的一種,但是在芬蘭人眼中, Pulla 並不是麵包,而是一種甜點小吃。

一個小小的肉桂包能夠反映主婦是否持家有道。當朋友到訪,一個芬蘭好主婦應該提供自家烘焙的肉桂包,以及至少3至4的 款餅乾來款待客人。寄宿家庭的媽媽一有空便一併製作60至70個肉桂包,然後把它們儲存在大冷藏櫃。當有人到訪時,便把它們放到微波爐翻熱給客人享用。大型的烘焙製作除了省卻在職主婦的時間,也是進行親子活動的好機會。小孩運用創意力製作麵包,過程中培養對烹飪的認識。出爐的製成品中給予孩子成功感,是個人成長的寶貴體驗。在香港的話,類似的親子活動便是整湯圓。(記得兒時曾經製作了沙發形狀的湯圓,煮熟後當然變得不堪入目......)

國民美食三: Lohikeitto三文魚忌亷湯

沒有花巧的秘密材料,沒有特別的烹調風格,它是名符其實加入了三文魚的忌亷湯。混合馬鈴薯、胡蘿蔔、三文魚、忌亷、牛奶,並加以蒔蘿香草(Dill)點綴,一碗三文魚忌亷湯便大功告成。如果沒有三文魚的話,也可以放其他魚類。我寄宿的家庭有時候會放自己在湖裹釣的白斑狗魚(Northern pike)。

在冰天雪地的芬蘭,一碗熱湯除了是重要的營養來源,也是慰藉心靈的Comfort Food。 看著窗外的雪花緩緩飄落,一口熱湯不僅和暖饑腸轆轆的胃,更融化了一顆顆寂寞的心。 這暖意窩心的魚湯製作方法簡單,您也不妨動手試試看。

國民美食四: 麋鹿肉.馬鈴薯.越橘

聽說在首都的人不吃麋鹿肉 ,只有北部人才吃。逗留芬蘭的第七個月,在北部的寄宿家庭我才第一次品嚐傳說中的麋鹿肉。麋鹿和鹿是不同品種。鹿(芬蘭語為Poro,很可愛的名字),是在北部拉普蘭在公路上自由走動,但有主人半馴化的鹿。 麋鹿(Moose)是在森林的野生動物。踏入秋天,男士們都戴著長槍去打獵牠們,為嚴冬的食糧作準備。在寄宿家庭品嚐的便是他們去年獵回來的。

當地人通常把麋鹿肉放進焗爐烤熟。由於肉本身並沒有太多脂肪,所以放進焗爐前會把一大片牛油鋪在肉上,然後把它低溫烤熟,需時大約一天。麋鹿肉的味道像乾燥的牛肉,通常配上馬鈴薯泥和越橘(Lingonberry)一同享用。越橘是一種漿果,大小像藍苺,味道卻很酸, 所以他們用大量的砂糖來調味。烤肉和漿果的配搭新奇, 清新的苺果平衡味道很重的麋鹿肉,真的不得不佩服發明此食法的人!

如果您有打獵牌照,這道傳統芬蘭料理的成本可以是非常低。由於麋鹿肉是自己打獵拿來的,所花的成本只有數十小時在森林尋找目標的時間成本和一兩發子彈,而得到的肉的體積是十分龐大的。 鄉村人普遍在夏天採摘野生的苺果,所以越橘也不用花錢買。至於馬鈴薯泥,鄉村人每戶必定會在家後園種植馬鈴薯。這樣Farm-to-Table 的飲食模式真令城市人羨慕呢。

下回再跟大家分享更多的芬蘭美食。 待續......

--

--